2024-11-04
天创星链
在全球范围内,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蓬勃之势,历经了多个阶段,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至今,已从初的窄带通信逐步迈向宽带互联网时期,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价值愈发凸显。特别是美国 SpaceX 公司于2015年启动的“Star link星链”系统,计划部署大量低轨道卫星构建巨型星座网络,旨在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低时延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使得卫星互联网领域的资源竞争愈发激烈。
从轨道和频段资源来看,国际上遵循“先占永得”的惯例,低轨(LEO)轨道尽管单星覆盖能力弱,但通过星座组网可实现广域无缝覆盖,链路损耗和传输时延极小,对终端处理能力要求也较低,成为了卫星互联网发展的理想选择。在频段方面,像 C、KU、KA 等常用频段,部分黄金频段资源已趋于饱和。“星链”系统不仅大量占用 KU、KA 等频段,后续星座计划还涉及更高的E频段,这无疑加剧了资源争夺的紧张局势。
而我国在“十三五”期间虽已提出“鸿雁”“虹云”等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不过卫星数量相对有限。面对全球卫星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资源竞争的大环境,为统筹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整合各方资源,避免无序竞争,更好地应对轨道和频段等关键资源的争夺,我国于2021年4月成立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总部位于河北雄安新区,并于2024年10月14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办公楼正式启用办公。这是一家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也是中央批准成立的唯一一家从事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旨在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为用户提供先进、优质、安全、经济的空间网络信息服务。
早期,我国的卫星互联网发展就已初见端倪,众多相关单位各自推出了星座计划,掀起了第一波“造星”热潮。2018 年,徐鸣辞去猎豹移动总裁后成立银河航天,公布了银河星座计划,曾规划在不同阶段逐步增加卫星部署数量。同样在这一年,九天微星也计划从 2018 年下半年起部署低轨物联网卫星星座,计划在3年内完成72颗组网。此外,天仪研究院、欧比特、华讯方舟等企业也都有着自己的星座计划,组网卫星数量从几十颗到几百颗不等。
不仅民企积极参与,国有企业也在发力。2018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推出“虹云工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也宣布了“鸿雁全球卫星星座系统”(鸿雁星座)计划,且时任航天科工二院院长还曾表示虹云工程将在当年实施技术验证星的发射,并开展相关演示验证及应用示范。
到了2019年,航天日时国防科工局、装发两部门对商业航天提出“鼓励、有序”的指导方针,吸引了投资机构关注,卫星互联网公司迎来第一轮资本热潮。但随后部分计划出现变数,如2018年底虹云工程与鸿雁星座首星虽发射成功,不过后续组网发射消息寥寥,一些民企的星座计划也未能按时实施建设。
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被国家发改委首次纳入新基建范围,行业内外对此高度关注,不过对于民企而言,还需进一步观察、消化和落实相关指导意见及细化政策。同年9月,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ITU)递交了一份卫星频谱分配文件,申请了高达12992颗卫星的频谱分配,文件中曝光了GW-A59和GW-2的低轨宽带卫星星座计划,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2021年,迎来了重要的发展节点。4月26日,中国星网公司正式成立,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将在国家统筹协调下有望加速落地。8月,两颗试验卫星G60号卫星、松江号卫星(贝塔 a/b 星)搭载长征六号火箭升空,在轨验证了链路指标、激光通讯、电推进等关键内容,并且后续还有一系列组网计划逐步推进。11月26日,“G60星链”产业基地启航仪式在上海松江区举行,宣告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正式启航,至此,包括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在内的相关星座建设计划,逐渐被规模更大的GW、G60所取代,众多单位也被纳入合作方。
此后,中国星网继续稳步发展,不断拓展合作。2022年2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星网在沪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月,中国星网组网卫星规模接近1.3万颗。2023年2月17日,山东省政府与中国星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8月30日,中国星网于河北设立新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
进入2024年,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按照计划,GW星座将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工位进行首次发射,若顺利实施,将标志着中国国家版本“星链”正式开始构建组网,开启商业化发射等重要进程。并且,在2024年12月16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一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中国星网正式进入批量组网阶段,为后续大规模组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星网致力于构建低轨卫星网络,以此来实现全球覆盖的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通过在低轨道部署众多卫星,利用其星座组网的方式,克服了单星覆盖能力弱的局限,达成广域无缝覆盖。并且,低轨卫星链路损耗和传输时延极小,对终端处理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了理想的通信条件。
在不同地域方面,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区、海岛等地面网络难以触及的地方,中国星网的卫星互联网通信业务都能发挥作用,让这些地区的人们也能接入高速稳定的网络,比如偏远地区的学校可以借此开展高带宽的互联网视频在线教育,打破信息获取的地域限制,弥补信息差异。在不同场景下,无论是个人日常的上网娱乐、社交互动,还是企业的远程办公、数据传输等需求,都能够借助其提供的服务得以满足。像在一些大型户外活动、应急救援现场等特殊场景中,也可迅速搭建起可靠的通信链路,保障信息的畅通交流,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满足用户通信需求。从而真正的实现全天候全地域无障碍通信,尤其是未来移动手持终端适配地轨互联网卫星业务后,无论是户外履行、越野探险、野外调查再也不用为迷失方向和没有信号而担心。简直是户外工作和爱好者的福音!2024年11月华为在MATE70发布会上提出,2025年下半年,华为手机将要支持地轨卫星互联网公测业务。2024年初,深圳天创星链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与国内某知名大所中进行项目合作。将低轨卫星互联网芯片集成到手持机上,正在稳步测试中。预计2025年将完整功能产品推向市场!天创星链卫星业务团队拥有丰富的行业产品开发经验,未来将为行业用户提供更多可靠的领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卫星导航服务上,中国星网有着多场景的广泛应用。在交通领域,能够为车辆提供精准的定位导航,帮助司机规划佳路线,提高出行效率,同时也助力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实现交通流量的合理调控;在物流行业,方便对运输车辆、货物等进行实时定位追踪,优化物流配送流程,确保货物能按时准确送达;对于个人导航来说,让人们在出行时可以更便捷地找到目的地,即便是在复杂的城市环境或者陌生的区域也能轻松应对。
其提供的地理遥感信息在环境监测方面,可以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比如能快速获取大范围的空气质量数据、水体污染情况以及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变化情况等,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在资源管理上,可用于监测森林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等,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制定科学的资源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而在灾害预警方面,当面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件时,通过遥感影像数据分析能迅速评估灾情,提前发出预警信息,指导救援和恢复工作,大程度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围绕卫星互联网,中国星网积极拓展诸多衍生业务。在软件开发方面,研发各类与卫星互联网应用相关的软件,例如适用于不同终端设备的卫星通信软件、卫星导航辅助软件等,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在系统集成及运营上,整合卫星、地面站、网络设备等资源,构建起高效稳定的卫星互联网运营系统,确保整个网络的顺畅运行,同时也不断优化运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信息服务领域,为用户提供诸如卫星轨道信息、空间天气信息等专业数据,也会基于卫星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为相关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通过这些衍生业务的拓展,展现出了中国星网业务多元化的良好发展态势,进一步挖掘了卫星互联网的价值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
中国星网在多个核心技术领域展现出强大实力,例如火箭可回收技术方面,我国众多科研力量与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像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大型可复用液氧甲烷火箭,在2025年若实现首飞成功,将成为我国可回收火箭领域的重要力量,其箭体直径达4.5米,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不少于20次,具备一箭多星、平板堆叠卫星集群发射的能力,且贮箱结构采用高强度不锈钢材料,能使发射成本相较一次性使用火箭降低80%至90%。另外,还有如深蓝航天的“星云”M1试验火箭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液体火箭1公里级垂直起飞以及回收试验,这意味着我国在火箭回收技术上正不断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通过实现火箭的重复利用,有望大幅降低发射成本,为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发射服务。
一箭多星技术也是中国星网的关键优势所在。2024年12月16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 01组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了“一箭十星”,标志着中国星网正式迈入低轨互联网星座建设阶段。通过一箭多星技术,能够在单次火箭发射任务中搭载多颗卫星进入轨道,极大地提高了卫星组网的效率,加快星座建设的步伐。
这些关键技术对于中国星网构建卫星互联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降低了建设成本,无论是火箭可回收技术带来的发射成本削减,还是一箭多星技术减少的单次发射均摊成本,都使得大规模部署卫星变得更为经济可行;另一方面,提高了组网效率,能更快速地让众多卫星在轨道上形成星座网络,进而实现全球覆盖的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保障信号好、网速快,满足航海、航空、信息安全、导航定位、气象研究等诸多领域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场景。
中国星网积极开展产业协同创新,与众多不同领域的伙伴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例如在跨界合作方面,中国星网与长安汽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卫星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宽带数据、导航增强等功能,在车联网、自动驾驶、车辆感知等领域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将卫星互联网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为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中国星网还联合多方力量成立创新联盟整合资源。如联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电科、中国电子等重点央企,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航天宏图、银河航天等民企,还有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该联盟于2024年10月9日在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地为河北雄安新区。通过这一联盟,各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展以卫星互联网为核心的空天信息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时空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助力打造空天信息产业创新生态,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及相关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此外,中国星网与中国兵器、中国移动联合成立了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汇集了来自卫星互联网、北斗导航、电信运营商等多方的优势资源,覆盖时空信息各个关键环节,旨在构建国家时空信息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时空信息运营服务平台,打造时空信息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全国实现先行先试的示范效用,推动时空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迈向新台阶。
中国星网在国内的产业布局正稳步推进且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雄安新区,作为首家注册落户的中央企业,中国星网全面迁驻后,犹如点亮了新区空天信息产业链条上的一颗“主星”。空天飞行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此挂牌,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也加快组建,同时一系列支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纷纷出台。依托中国星网这一“链主”企业,众多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不断奔赴雄安,比如从事信息科技防护、低空飞行等领域业务的北京伊斯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已在雄安新区注册公司,提前布局以赢得发展主动权;雄安星际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应用商业飞船,也看好此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后能共享资源和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与发展潜力;北京未来宇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雄安科创基金首批签约项目,期望联通整个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生态企业,实现卫星发射低成本、高效及规模化,降低卫星使用门槛。目前,雄安新区正围绕卫星互联网、时空信息服务(北斗)、空天飞行器三大赛道进行谋划,汇集卫星集成与总装、运载服务、卫星载荷等 7 个细分领域并跑的空天信息产业链条,空天信息产业已然成为雄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
在上海,同样有着重要布局。以上海等长三角9大城市共同打造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围绕“G60星链”计划不断发力,预计到2030年底实现1.5万颗卫星提供多业务融合服务,众多相关企业汇聚,协同推动产业向前发展,吸引了诸多上下游企业集聚,为长三角地区的空天信息产业注入强大动力。
此外,在重庆等地,也依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卫星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落地与发展。例如,吸引卫星载荷设计及制造、地面设备制造等上下游企业入驻,逐步打造出完整的产业生态,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在国内构建起多区域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格局,为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筑牢根基,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助力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面对国外类似“星链”等项目的竞争,中国星网有着清晰且积极的发展策略,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强大实力并拓展合作空间。
在竞争方面,尽管“星链”已凭借先发优势在轨道上部署了大量卫星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星网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规划。例如,在火箭发射能力上,我国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其25吨的近地轨道运力展现强大实力,具备大批量快速发射的能力,尽管目前在发射频率和火箭复用成本上存在一定挑战,但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可复用火箭技术,
像长征六号X、长征八号R等可复用火箭正在研发推进中,有望逐步降低发射成本、提升发射频次,加快星座组网速度,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同时,在技术层面,中国星网的“国网星座”计划与“星链”在架构上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自身特点,例如更注重自主通信技术,旨在提升网络安全和信息主权,服务本土用户,且倡导与地面移动网络的深度融合,力求通过 5G NTN(非地面网络)技术实现卫星与地面网络的无缝连接,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道路。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星网积极拓展跨境服务等合作项目。例如,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基于“千帆星座”,在 2026 年为巴西地区提供卫星通信服务,率先实现对巴西偏远和网络不发达地区的宽带互联网接入,推动巴西国家数字包容公共政策执行落地,这也是我国卫星互联网服务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未来,中国星网将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寻求合作机会,通过与各国共享技术、资源,共同探索卫星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场景,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提升在国际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展现中国星网作为世界一流卫星互联网公司的国际担当与合作潜力。
中国星网有着清晰且宏伟的长远发展目标,正按照既定计划稳步迈进,致力于在未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卫星互联网公司。
在卫星发射与星座组网方面,按照规划,“GW 星座”计划打造一个由1.3万颗卫星组成的中国星链主体,后续还将不断推进其他星座计划。例如,计划在未来5年内发射约10%的星网星座卫星,并预计2030年前要完成1300颗卫星的发射,以达到到2035年完成1万颗卫星组网的目标。随着一次次成功的发射任务,如2024年12月16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星网正式进入批量组网阶段,为后续大规模组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后续也将持续推进更多批次的卫星发射,逐步完善星座组网,实现全球覆盖的布局。
在拓展应用领域上,一方面将持续深化在通信业务方面的服务,无论是为偏远地区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接入,打破信息孤岛,还是满足城市中不同场景下人们的日常上网、企业远程办公等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在卫星导航、遥感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挖掘潜力,比如更精准地助力交通物流行业发展、更及时有效地进行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等。同时,不断拓展如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运营、信息服务等衍生业务,围绕卫星互联网构建起多元化的业务体系,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中国星网将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高效的产业运营以及积极的国际合作,在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出覆盖全球、功能强大、服务优质的卫星互联网体系,成为行业内的领军者,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先进、便捷、
关注官方公众号
咨询服务号